天安门、故宫、前门楼子、大栅栏、九曲深巷胡同及老舍茶馆喷香大碗茶……这些标志正宗京味儿的传统文化特色,大多荟萃首都核心圈的西城区。就拿长安街来说,每天人潮涌动,少说3万多人,若赶上假期黄金周,人流量飙升至平日10倍。然而,车辆穿梭有序、街道整洁依旧。同时,中南海坐落其间,特殊区位决定它特殊的使命和责任,也逐渐形成独有的“红墙意识”。那么,如此有序的城市管理和安全保障是怎么做到的?
大数据预判 问题前响应
鸽哨,老北京标志性声音。每当可爱的鸽子成群在红墙绿荫上空盘旋,“嗡嗡嘟嘟”回响之声,令都市人瞬间忘却喧嚣焦躁,思绪飘向“诗和远方”。但遇到重大国事要事,飞翔的鸟儿却成了潜在风险,比如天安门阅兵时空军飞机表演。
“我们对辖区内居民豢养宠物信息做了详细收集,了解哪些住户养鸽子,具体到每户多少只,如果遇到重大事情会预先通知错峰放鸽,避免不必要危险发生。”西长安街办事处副主任董立明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话音未落,只见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全响应网格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大屏幕上旋即显示详细信息。西长安街街道自去年启用阿里“混合云”,将融合管理物联网为民服务项目数据,以及政务网、12345热线、城管监督指挥中心等信息,缝合到涉及街道13个市级、区级垂直业务系统平台,实现40项公共服务业务街、居“一窗式”接办,“数聚”共享。
董立明介绍:“为解决幼儿‘入园难’,街道应用这套大数据平台统计辖区人口,预判未来两年内0—3岁儿童入园需求、趋势和人数区间,根据实情选址,提前谋建一南一北两个幼儿园。而对于市中心突显的‘停车难问题’,街道将常住居民机动车持有量和市政停车泊位规划数据,与地理系统结合,合理规划设置公共停车场,有效缓解难题。”
曾有一位台湾老先生回京寻亲,通过西城区公安分局人口管理支队副支队长静云团队开发的全区户籍老底票查询系统,很快找到亲人,老先生感激涕零。静云告诉记者:“开发这个系统用了两三年时间,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区户籍老底票一一扫描,归整成便于查找的电子户籍档案。”
西城区城管监督指挥中心王保保介绍,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截至目前,西城区全响应平台采集相关基础数据共计约4.75亿条,纵向实现对辖区15个街道个性化子系统全响应事项和民情日志数据实时汇总,促进区—街道两级政府数据共享应用,紧跟市民关切实时响应,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难事区内统筹、条块各司其职”,力争将问题在未“爆发”前解决。
人工智能 微网格化维稳
四合院,这种闹中取静的北京传统式民居建筑相对集中分布在西城区,管理起来似乎不像楼宇那么直观。然而,西长安街街道搭建的“3D院落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微网格化管理立体而细致。不久前,公安部门发现东新帘子胡同一住户被可疑电话控制,马上通知网格长赶到现场,根据院落信息化系统呈现三维图纸找准入口,及时制止一起电话诈骗,当时屋内桌上摊着存折、银行卡——一对老夫妇21万元的全部积蓄。
北京理正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智慧城市总监杨豫鲁说,按照“完整性、便利性、均衡性、差异性”原则,全区划分了1541个网格,通过网格员走访巡查,可以第一时间准确了解居民疾苦、安危冷暖等大小事情,有针对性地提供贴心服务。
“君太百货门前过街天桥人流密集,请速到现场疏导。”去年年底的一天,西单商业区综合管理办公室突然警铃大作,工作人员发出人群聚集风险红色预警。这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图像识别装置系统,采用固定探头捕捉人流信息,计算人群数量、密度和步行速度等参数,并通过软件模型预测未来10分钟目标网格区域人群聚集态势,以防群体冲突事件发生。
在大剧院附近等重点区域,西城区还启动人工智能无人机监测试点,对“低慢小中三类”飞行物开展识别、追踪,将系统共享给属地公安,识别结果实时反馈到街、警轮巡人员操作界面,保障城市安全。
历经数千年变迁的古都北京,如今迎来新时代。在“数字红墙”下,以“智慧大脑”提升城市规划和管理综合实力,贯穿科学理念和手段,引领推动中国创新城市建设的未来,那份厚重的“责任担当”,犹如红墙掩映的中南海新华门影壁上“为人民服务”烫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温暖着过往的人们